懺悔文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食嗔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不要看別的地方,就看著 自己的心
祖師教言
鳴謝:噶瑪巴~華人宗門實修(眾生文化)。
第三世天噶仁波切
進入實修後,
不管修空性或者修生起次第、
修圓滿次第,
不論修哪一種法門,
首先是要修皈依和發心,
這是非常重要的。
天噶仁波切
第十世桑傑年巴仁波切
【要旨】
清淨自心的重要性──灌頂傳承,
皈依與發心。
灌頂正行的觀想──正確觀想本尊灌頂正行──賜予身口意灌頂
結語,得授加持,保任加持。
桑杰年巴仁波切
第十七世噶瑪巴·伍金赤列多吉
無上正等正覺的佛陀,
所宣說的一切經典無不是在講說調伏自心的方法因此向自心打商量並且去觀照,
才是最重要的。
第一世噶瑪巴杜松欽巴
第十六世噶瑪巴·讓炯日佩多傑
見地,
就是顯相與空性無二無別;
修持,就是無漏的法身;
行持,就是無礙的本智;
三味耶,就是清淨無垢;
果位,就是「自心即佛」
第四世巴噶瑪若佩多傑
第十七世噶瑪巴·伍金赤列多吉
有怎麼樣的弟子,就會有怎麼樣的上師阿閣黎,
無邊十方國土哪裡有各種具緣的弟子,上師就會生往那裏,
由於獲得生死自在的上師阿閣黎,對於各種弟子來說,是不可能沒有意義的,
所以,直至未來的邊際,上師會不斷地為弟子而來,
因為上師的心,即是金剛總持的心。
第二世噶瑪巴噶瑪巴希
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鄔金欽列多傑
快樂
第十世桑傑年巴仁波切
越單純、越簡單的快樂,就是越甚深的快樂。
新的方向
第四世揚希天噶仁波切
每一天都是一個新的開始,我們要把握這樣的機會,
可能我們過去有著許多的痛苦,煩惱等,
我們都要將它放下,讓我們找到一個新的方向、新的希望,
我覺得這是非常重要的。
法、道
第四世揚希天噶仁波切
你只是心向 “法” 是不夠的,還要走在正確的 “道” 上,才能夠真正得到利益。
死亡無常
第四世揚希天噶仁波切
如果,你對於“死亡無常”深信人心,
那麼就算僅僅是修皈依,也都可以說是一個甚深的法門。
毀壞佛教
不管我們的情況是怎麼糟糕,但就是不要做一件事 :
「 不要做毀壞佛教的事情,不要做分裂佛教的人。」
向善
第四世吉美祖古(幼年)
我們要讓自心變得寂靜、調柔,不再讓煩惱作主。
能做到這樣,就是向善。
執箸
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鄔金欽列多傑
法王說:我很執著,
法王重複了一遍:我很執著啊,我執著於看到你們的笑臉,為此我非常的努力,
我發願:我的一切身、囗、意都永遠跟隨著你們,
給予你們安慰,減輕你們的痛苦。
修行
修行需要放、定、安。
佛法中說的一生成就,或者刹那成就,不能只是看字面上的意,
如果只是很著急成就,根本沒有平靜自己的心,
怎麼可能有辦法成就,成就需要的就是平靜的心。
我們都在追求著某一個成就也想用簡單的辦法,最快的速度得到成就的果位,
我們的期望是這樣的,但是有時候像這樣很急迫的情緒,
反而造成內心的困惑,而有走火入魔的危險。
噶瑪巴千諾
第十世桑傑年巴仁波切
“噶瑪巴千諾”是噶瑪巴心咒。
“噶瑪巴”的含義是行佛陀事業的聖者” ; “千諾”的意思是“鑒知”
“噶瑪巴千諾”的意思為:大寶法王,您遍知我的心,你知道我心中的痛苦,您知道我心中的哀傷,
請您憐憫我請悲憫我,請您看護我,請您救助我,
懇請您不要遺忘我,懇請您不要捨棄我,懇請您幫助我。
譭誘佛法
我們是跟隨、信奉同一個佛陀,同一個導師,同一個佛教,
因此,我們不應區別以及有分別心。
不論是修持大乘或密乘,我們是不應去貶低小乘的法門及修持。
所有一切的佛法,唯佛菩薩才能了悟及明瞭,並非是我們凡夫可以去揣測的,
所以不應去譭謗佛法,以及其他的傳承、宗派。
出離心
厭離心、完全的出離心,
即清楚地瞭解:「輪迴中的一切,其本質皆是痛苦」
從而發起完全出離的心。
不要認為輪迴是外在的、是與自己分開的;
事實上,輪迴不只是存在於我們周遭的世界,
也存在於我們的內在,並且是由我們自身的煩惱而生起的。
好人
第十世桑傑年巴仁波切(左)及第三世天噶仁波切
如果我們想要修持真實的法教,
即使不能成為有慈悲心的人,但也要是一個心地善良的人,
若能斷除對眾生的傷害,那是很好的。
總之,最主要是自己可以成為一個好人,成為一個為他人服務,利他的好人,
便可以成為那些無依無靠眾生的救怙處及皈依處。
忍辱丶確信
第四世天噶仁波切及邊倩小學 學僧眾
忍辱並不是說只是強忍著苦難,或是強迫自己吃苦,
而是我們必須積極地訓練自己去看到煩惱的過患,如瞋恨的過患等。
我們必須有一個清楚的確信,認為瞋恨等所有的煩惱都有著完全徹底的缺失。
具有這樣的確信,我們就會好好地保衛自己不受煩惱的侵犯。
禪修
第四世天噶仁波切
認識到煩惱不是去壓抑它,而是透過禪修來轉化它。
禪修「戒、定慧」,
也就是你要讓自己去習慣、去練習完全轉化我們煩惱的習性跟習慣。
就像我們不熟悉的事情,透過練習跟習慣將它變成熟悉的事情,
或者是有些不慈悲的想法,透過調整,讓它變成慈悲的想法,
這種讓心習慣 的方式就叫“禪修”。
堅持修行
修行路上會遇到很多考噞,
有人修了二、三十年境界還是一樣,沒有什麼覺受證悟,甚至煩惱更多、更強烈。
無論如何,重點是,不管遇到任何考驗挫折,
堅持修行是非常重要。
因為內心的力量或稱為內在修證,力量是很大的,
它能夠細微地、慢慢地改變我們的心。
如你堅持下去總有一天你將能夠調伏自心。
口業
所有的佛弟子都說要皈依三寶,但卻少有人不去譭謗上師及僧眾,
僅僅是因為這種囗業,就可能會令他們墮入惡趣。
有位大師講:如果有人可憐我、關心我,那麼我希望他在我的嘴上裝一把鎖,
然後把匙交給別人,只有吃飯時才我開鎖,其他時間都把它鎮上,
這樣的話,才可能不會囗業。
問題
第十世桑傑年巴仁波切
現在有一個問題是,
我們在延續傳承、弘揚法教的時候,並沒有按照弟子的程度和根器來說法,
只是一味地強調法門的殊勝,
結果弟子帶著世俗的心來聽聞,得意自己的法門有多殊勝,比其他法門都厲害,
因而輕視他人,生起極大的傲慢。
穩固丶寧靜
第十世桑傑年巴仁波切
人生有很多事要做,但是自己的基礎、中心點是不能失去的。
也就是本然的穩固以及自然的寧靜是最主要的。
煩惱
煩惱的力量不是來自於煩惱本身,煩惱本身並不帶有這樣的力量。
煩惱的力量是我們賦予的。
煩惱生起時,如果我們不予以回應,而是任由它去的話,
它就會慢慢消失。
過程
佛法的學習與實踐,存在著一個過程,
而我們必須去熟悉這樣的過程。
當開始轉心向法時,我們的思維方式,也就開始隨著時間而改變,
思維轉變了,生命也就跟著轉變。
這時候,我們的生命,的確可以變得自利利他。
上師丶弟子
上師對弟子傳授如法的取捨之道,而弟子也以堅定信心邚理如法去修持上師傳授的法教,
若能如此,
具足弟子依止上師的意義,才會受到上師的加持,
上師與弟子之間的三味耶戒才會清淨,師徒的心意才會相應,
並非只是去供養很多財物或者去求授很多灌頂,
然後你就會成為上師的弟子。
反觀自心
第三世天噶仁波切
修行者最主要是行持出世間法,
即使是吃飯、或者繫腰帶時,也要反觀自心,不要讓它成為世間法。
這樣是不是覺得很困難呢?但我覺得這羕是有一些殊勝之處。
有時候我們僅僅是只吃一囗食物,也要遠離粗惡的世間法,
我們即不能融人佛法,也不要混人惡法。
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鄔金欽列多傑
死亡無常
第十世桑傑年巴仁波切
死期是不定的!
我們不知何時會死亡,臨死之時我們會無法自主,身心分離也無法自主。
因此,現今我們所說真實的佛教,是沒有任何染污的佛法,
當你想去修持清淨純潔的佛法時,就一定要直接去做!
想和做,是要一致,
不是想了之後卻要等到以後再去做。
有的人可能會這樣想,
一開始先辦理世間的事,等把世間事都安頓好,再去修持出世間法,
這是因為他們並沒有思維死期不定、死亡無常的道理。
正面的角度
只關注他人對我們的傷害,說實在是沒有太大的利益。
相反地,若我們關注的是與他人之間的正面關係時,
它會增長我們內心之中的感激與慈悲心,這樣才能夠真正地為我們帶來利益。
因此,非常重要的是,
從正面的角度來看待我們與他人互相依存的關係,感激眾生對我們的恩德,
並且關心眾生的福祉。
審察自己
我們永遠都應該評判自己多於評判他人。
真正對一個人的修持與行為有所幫助的是,
審察自身的過失、錯誤與缺點。
祈願
第十世桑傑年巴仁波切(左)及第四世吉美祖古
第八世大寶法王米覺多傑曾經說過,
只要有人聽聞到他的名號“噶瑪巴”,此人臨命終時就會看到觀音菩薩的自性身顯現,
伸出慈悲的手牽引他、帶領他往生極樂淨土。
因此從現在開始,我為了能夠幫助所有發願往生極樂淨土的眾生們,
自己要好好的認真修持,真正具備能夠利益眾生的里,
這是我衷心的祈願。
修持忍辱
第十世桑傑年巴仁波切
對於那些看不順眼,以及讓生起瞋恨心的對境,
你就要持忍辱,擋住生起瞋恨的路,調伏自己的心續,這才修持忍辱。
如果你懂得邚何持的話,反而會覺得這些不的違緣及障礙,
比起順緣更自己的修行有利益。
因此,釋迦牟尼佛曾宣說:
「那些被魔眾障礙的人,也是因佛陀的加持。」
瞋恨
瞋恨往往認為是被外在客觀的人或事物刺激所引起的,
但我們自身同樣是瞋恨心的誘因。
如從自身的角度看待,就不會將所有的責任都推卸到別人或外在環境上,
繼而能生起寬恕的態度。
求法
邊倩彭措達吉林寺(加德滿都)
在求法時,應該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聞、思、修佛法上,
時時反觀自己的內心,
把所學的法教融入到自己的心相讀中,落實到自己的心識與付諸實際的行動。
修法
真正有智慧的,是修持佛法的人,
因為修法者生生世世承辦著所有眾生的事。
修法的成果
第十世桑傑年巴仁波切
傲慢減輕,虔敬心增加,
禪定也更加清明,善業一天比一天增加,
對世間的出離心也日益增長。
這些才是修法的成果。
相反地,如果你心中沒有生起這些成果,
就算暫時看上去,好像覺得自己具足戒律,觀修也很厲害,
但這對解脫和證悟究竟佛果,並沒有任何的利益。
積累資糧
現今有些人說,你只要去依止一位賢哲的上師就可以了,
你不需要再去對其他的上師恭敬。
講出這些話的人,魔已經進入了他的心識。
如果為了將普天下一切眾生安置到佛陀果位,那麼自己就一定要先成佛才行;
要成佛一定要積累圓滿的福慧二資糧 ;
要積累福慧資糧,就一定要能供養一切諸佛與上師。
煩惱
我們對於煩惱該怎麼做呢?
一、 要回想過去所經驗的煩惱,以及煩惱生起的過程;
二、 依照上師所講的「煩惱的過患」,多去思惟。
透過這樣的練習後,才能真正知道煩惱是不好的,要不然我們常常說學佛、修行是要斷煩惱,但其實那可能是很難做到的。
欲望
如果每個人只有一個欲望,那倒還好,
但如果每個人都有成千上萬的欲望,如此算來,70億人口會有多少欲望呢?
世界的自然資源是非常有限的,但人的欲望卻是無窮的,而且永不知足,
而這個無限的欲望去使用有限的資源,
兩者之間就太不平衡了!
無常
第十世桑傑年巴仁波切
無常隨時都會降臨到我們的身上,
身為佛陀的弟子,我們應該對每一天的生活和修行,都要時時做好準備,以迎接無常,
把每一天都當做是渡過生命的最後一天。
心病
科學家說,一個人非常生氣時,
他身體裡的各種細胞,會因為他的瞋心而變成有害的細菌,
此時他吐出的口水會充滿毒菌,這些囗水若被蟲子吃到了,蟲子就會死亡。
貪、瞋、癡等熾盛的煩惱,平常我們不會視之為病,
但在真實的意義上,它們其實是一種心病,
而且是一個很嚴重的疾病。
珍惜上師
第四世揚希天噶仁波切
一個憶念死亡的弟子,他知道自己從輪迴中可以獲得解脫的方法,必須來自上師,
所以會視上師猶如自己生命般珍貴。
現在我們的生命,僅僅只是一個生命,
但是今生若未能找到解脫輪迴的方法,未來還要再投生多少次?
還要死多少次?
還要流轉多久呢?
因此,今生若能找到脫離輪迴之法,即使失去生命,也是非常值得!
若解脫之法是來自於上師,就更要把上師視為如同自己生命一樣重要,而去珍惜他。
改造惡行
我們的一切惡行,並非只是一天或一年而已,
我們一生都在造作罪惡的行為,
如果我們不在今生改造不善的習性,未來我們就沒有希望可言,也很難再去改造。
雖然我們希求快樂,但並不知真實的快樂是什麼,
雖然我們想斷除痛苦,
而把痛苦執為快樂,也不知應如何承辦快樂的方法。
反而視快樂如仇敵一樣的遠離它,而視痛苦為利益自己的良藥一般招引過來。
本具善心
不用談無始輪迴那麼久遠的事,
只回想今生小時候的事,都讓我覺得恐怖,
例如過年時,家鄉有吃羊頭的習俗,
還說羊眼睛周圍的肉特別好吃,現在想起是人該做的事情嗎?
我要說的是,我們雖然本具善心,
但是多少都會受到外境、煩惱和業力的影響,
使我們本有的善念和慈悲的力量,無法展現。
善知識
青海邊倩寺
當我們想要找尋上師,就會開始緊張、迷惑,
以為要找尋那種會在天上飛或鑽到地底裡的那種上師。
上師是善知識,知識就是朋友的意思,
而學習佛法的朋友們還要加一個善,意思是指一個善良的朋友。
上師善知識不是一般世間的親友,
而是在佛法的修持上,一位良善的知己。
真正的勇士
第四世揚希天噶仁波切
不管去哪裡,你們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總之,不要和別人發生爭執,
如果別人來招惹你、要打你,
你就趕緊躲開、逃回來吧!
這才是真正的勇士和英雄。請大家一定要記在心裡!
自心
佛法是一種方法,是治療心病、改善自己的方法,
就像東西壞了要修理一樣。
但是要修理心,是沒有辦法用槌子的,
而是要愛護管理自己的心、你要跟心溝通,
要對正覺及自心建立一個良好的關係,要收互自己的心。
畏懼三惡趣
第四世揚希天噶仁波切
要畏懼三惡趣的痛苦,首先應該畏懼自己心中貪、瞋、癡的煩惱,
如此才會慢慢地對地獄、餓鬼、畜生等三惡趣生起畏懼之心,
我們先對「因」生起畏懼心,自然而然也會對「 果」生起畏懼心 。
因為如果不去講「因」,老是講「果」很難在心中產生一種感悟,
經書中也是說 : 「萻薩畏因,眾生畏果」。
悲心
悲心不是說我在這裡,那些人在那裡。
你好像在做大布施心中想:
「哎呀!你好可憐喔!所以我要把我的悲心給你呀!」
不是這樣的,
而是你深切體悟到那個正在受苦的人,就是你自己。
珍惜人身
如入菩薩行論中所說的,
我們人生就如閃電一般,非常短暫,
我們一定要在此極為短暫的時間內,珍惜人身的時間與機會,
令自己的人生有實義,來生能有善果。
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鄔金欽列多傑
浪費
第十世桑傑年巴仁波切
只要你的心放在現在正在做的這件事上面,就不算浪費生命。
譬如刷牙、洗臉這樣簡單的事情,只要你把心放在上面就是有意義的。
但我們的心和正在做的事經常是分離的,
身在心不在,人生就會沒意義,
那才是真正的浪費。
慈悲為本
我沒有一個特別管我的老師,所以我現在是想做什麼事都可以的。
雖然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對於自己身口意是納悶的所有修持,
盡量都以慈悲為根本,
一切都以慈悲為出發點去做任何身口意的行為。
服侍上師
第三世天噶仁波切(左)
有法友問及「應如何服侍上師?」
法王回答:「最重要的,是做任何事情都要符合上師的心意,
而非依照自己的想法,如果是違背上師的心意的事情就不應該去做。」
歡喜心
邊倩彭措達吉林寺(加德滿都)
我們良善的身、語、意行為會使人歡喜,令人生起信心。
當他人看見的時候,會感到喜歡。
一般不信佛法或譭謗佛法的人與天,或是非人、非天、夜叉、羅刹、魔鬼等,
當他們看到你的溫和與柔軟的行為時,
他們的內心自然而然會生起信心與歡喜心。
勇氣
現在這個世界太亂了,
無論我們是年紀小了還是能力不足,都需要有勇氣,
為這個世界不會施捨給我們什麼,
所以我們需要更堅強一點。
隋順因緣
第十世桑傑年巴仁波切
當內外因緣異動而帶來某種的改變時,我們必須能夠隨順因緣。
無論發生什麼事,我們就是去隨順它。
若能做到這點,我們的心會比較能夠放鬆,我們會比較會寬容。
隨因緣走,我們的心就會舒坦開闊,就會有一個快樂滿足的人生。
發願
如果我們能帶著一個完全清淨的動機來發願,
我們的祈禱就不再只是一種符號性的象征,而是真正能夠獲得的實現。
覺知覺受
第四世吉美祖古幼年
我們反觀自心與自己的覺知、覺受時,
會看到自己存有貪欲心、瞋恨心、嫉妒心、吝嗇心。
這是因為對治煩惱的方法,仍是非常弱小的緣故。
守持的心態
不管別人如何你、諡是讚嘆你具足功德,
或是譏嘲的過失,你都不要太過在意,
因為,即使是功德圓滿的釋牟尼佛,也有人覺得他有失。
因此,不論做什麼事情、別怎樣看,都不要隨風擺動,
才是我們該守持的心態。
上師的面容
第十世桑傑年巴仁波切
我們若有機會見到上師,則應該注視上師的面容,
無須覺得不好意思或有所冒犯,
凝視上師的面容可以幫助我們生起信心並獲得加持。
利益眾生
第四世揚希天噶仁波切
很多人為了自己的口腹之欲,殺害許多魚和雞等,
這都是傷害眾生的行為。
如果不去思維自己的身語意是不是傷害到眾生,
只想到自利,完全沒有利他,
只是口頭上說利益眾生,是沒什麼意義的。
佛教徒喜歡發很大的願,動不動就要說要利益盡虛空、遍法界的眾生,
如果連不傷害眾生都做不到,這樣的大願又有什麼意義。
苦行
有些苦行是重要的,倘若每月一點艱苦,
而想要在佛法上生起功德覺受,
這是非常困難的。
離苦得樂
如果動物會說話,它們一定會請律師跟人類討回公道。
我們實在做了太多違背因果和不合理的事情,沒有任何理由或藉口。
動物們不會說話,不代表心中沒有感受。
我們心知肚明,牠們心中痛苦的吶喊從來沒停歇過,
動物被宰殺的情景歷歷在目,
眾生想要離苦得樂的渴求是那麼地清楚。
影響
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只有一個,
而發生在世界上,任何角落的事情都會對其他地方造成影響。
好比一個圓滾飽滿的足球,任何地方漏氣都會影響到整個足球。
惡友
所謂的惡友是說,
他的心或是說他有的惡心,或有一些特殊的行為,
將我們引入一條惡道、顛倒的道路去,
這種就是惡友。
所以,在皈依了僧寶之後不能做的是,
我們不與這樣惡友的心相應。
善人
很多事令一個善人,尤其是做「法王」,變得非常困難。
但我覺得這世上需要一些善人,需要一些表裡如一的人,
不然的話,這個世界就真的沒有希望了。
由於世界是需要希望的,所以我決定要做一個善良的人,
做一個比較好的人,希望世界多一個希望、多一個未來,
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
與萬物連結
學佛的人要能尊敬所有知識、一切萬物,
要能與萬物連結,才能滋生出智慧,
能與萬法相應的就是佛。
佛的基本是在人的心中,不需要往外追求。
一顆善良的心,是非常重要的,
要善加保護與應用它,使其得以增長。
批評
要去說某個人的過患時,先想想如果自己就是那個人,
有人來批評自己時,你會覺得怎麼樣?
是會生氣還是會笑?
以同理心去想,若能夠這樣思維的話,
才算是有點修行的味道。
依止上師
<BR>第四世揚希天噶仁波切
依止上師的目的,是要能調伏自心與明辨善惡,
只要是這方面的教誨教導,我們一定要遵從。
而不是把上師當成算命先生或會計師,一天到晚問上師:
「我生意能不能夠好轉?我會不會賺更多的錢?會賺多少錢?請您算一算!」
依止
雖然像佛陀這樣具足慈悲和智慧的聖者已經不在這世界上,
但是牠的教法,所以我們應該要依止上師善知識們、親近他們,
然後依照他們的教法來修持,這是很重要的。
黑暗
現代家家戶戶都有電燈,有時突然停電,
我們會一下子陷入黑喑,不知該怎麼辦。
我們只經歷幾秒鐘的黑暗,都這麼難以忍受,
那麼,生生世世長時間沉淪在惡道黑暗中的眾生,
完全沒有能夠指引他們的光明、苦痛…定更為強烈。
悲心,
可以從各種角度去觀察而生起的。
守護自心
當我們下定決心修持之後,
就應該持續不斷地觀察和守護自心。
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鄔金欽列多傑
愛
第三世天噶仁波切
我們不只要愛自己的親人,
還要愛全世界。
知足的心
在許多物質發達、科技進步的國家當中,
充滿物欲橫流的社會,人們活得更辛苦,壓力也更大,
他們會說:「我的人生沒有意義」「我不快樂」,
因為我們太執著外在了。我們要知道快樂在哪裡?
「快樂」需要我們先靜下來,
從內在找出知足的心,願意向內尋找快樂,
就已經是做到「離欲」的第一步,也就是出離對此生的貪著了。
上師
第四世揚希天噶仁波切
所謂上師,包括了根本上師 、傳承上師各種不同類別的上師,
因此對於上師這個名詞,應該要更廣義地去思維。
否則,如果只承認自己今生所見到、所認識的上師,
對其他的上師裝作一副視而不見的樣是不可以的。
空性
空性是非常微妙,難解難信的。
如果對空性生氣決定的信解,那一定可以體會到空性不離開因果,也就是相信由因果而顯出空性,
因此對於因果取捨、斷惡修善,
一定會格外注意,比一般人更為謹慎。
因為一切法的根本就是相信因果,
努力行善斷惡,是學佛最要緊的事。
聽聞與思維
如果什麼都不懂就去進行禪修,會成為癡修或癡法的危險。
如果一開始沒有好好聽聞與思維修持的意義,怎麼可能開始修持呢?
不知修持的結果與方法,只是口頭上說「我在修持、我在禪修」,
這很可能會成為一頭「無二獅子」,
意思是世間上不存在,
而佛法上也不存在的東西,名稱聽起來好像很雄壯威武,
但其實什麼都不是。
審視
第四世揚希天噶仁波切
人們總是考慮著自己的幸福安樂,
所以我們無法瞭解他人給的建議,是真的為我們著想,還是為了他們自己。
有時候你以為有人要來幫你,但事實上他們別有所圖。
而有些人可能充滿了助人的熱忱,但卻沒有提出有智慧的好建議。
因此衡量一下,用自己的頭腦去分析並審視自己的狀況,不完全依賴他人的建議。
若能這樣做,至少自己不會後悔。
善行
當然惡人也會有走運的時候,
但我們立志要做善行的日子,就要更努力、更勤奮,才能當個好日。
應盡量的生起勇氣志向,不論做的是什麼,都要成為世界上的一個好人,
若能帶著發願做個好人的志向與熱枕勇往直前去做,
心裡便再不會覺得苦了。
實際幫助
不僅是存有希望眾生離苦得樂的慈悲心而已,
而且是實際幫助眾生離開痛苦得到快樂,
透過身體、語言及實際的行動,和眾生緣。
祈願
從心的角度來看,祈願有好幾個不同的解釋,
但是,從個人的角度來說,
祈願是深切地期望帶給他人喜悅和安樂,
同時也深切地期望自己的善業增長,
並將此善業迴向一切眾生都獲得喜悅和安。
這種期望的夢,就是祈願。
昜怒
易怒其實反應出我們內心的不安和恐懼。
你害怕見到不喜歡的人,你討厭聽到他們的名字,你恐懼他們可能會傷害你,
因此用瞋恨、厭煩來保衛自己。
放輕鬆
我們有這麼多不同的事情讓自己不停忙碌,
而事情也總是在改變,因此這真的不容易。
「放輕鬆」,只有放鬆與保持平靜。
才能創造出和平,不需要太複雜,
簡單一點,放輕鬆就好了。
親近大寶法王
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鄔金欽列多傑
親近大寶法王的概念是什麼呢?
我們修行人所說的親近,
是指我們的心與法王的心相近,這就是親近,
不是說我們在法王面前,與法王講話握手等接觸到法王的色身就是親近。
也不是說,我們見了法王多少次,
或者是他常給我們摸頂就是親近。
我們對法王要有正確的信心,
法王的悲心是不會偏倚的,永遠像太陽一樣照著一切眾生。
女眾
世界上女眾似乎是比男眾多,
我也感到佛弟子當中女眾比男眾經驗到的苦比較多。
成佛沒有男女差別,也沒有高低貴賤之分,
只要是希望離苦得樂的任何眾生,都歡迎前來學習佛陀的法教。
茹素
吃肉不一定是對身體好的,
而放棄肉食是,讓我們的上師長壽永固的方法,
或者可以說是讓我長壽一點的方法!
為了讓自己具恩的桹本上師或是傳承的上師們長壽,
最好的方法就是放生,
而放生最好的方法就是吃素!
另外也可以說,
我們是為了關愛滿虛空、遍法界一切的眾生,而發願茹素。
見師三要
第四世揚希天噶仁波切
手捧哈達,
以一顆清淨的心態,
合十彎腰,
以一個弟子的身份,
謹言慎語,
以一種求教的禮儀。
開示
第十六世大寶法王:
「當你開始起修時,障礙就會踉著出現,但你一定可以通過考驗,障礙是成功的徵兆。」
第十七世大寶法王:
「要把你所遇到的障礙都當成是佛道上的莊嚴。」
噶瑪巴(一)
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鄔金欽列多傑
對於一個佛法的行者來說,我們都視歷代噶瑪巴如佛,
他具備了大智、大悲、大力的功德,我們都會這樣子來看噶瑪巴。
但就我自己來講,我覺得自己只是持有噶瑪巴這個名號而已,
心中從來沒有傲慢的覺得自己是佛或者著急認為自己就是噶瑪巴,
也從來沒有這樣的傲慢心來做過任何事情,我自己是這麼想的。
噶瑪巴(二)
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鄔金欽列多傑
由於很多佛弟子與法友們對噶瑪巴如佛一般的尊重,
因此他們來看我,問很多問題,
例如生活上或者關於未來的問題,
如果我不給予回答的話,就不符合一個菩薩該具備給予眾生方便的行持。
因此,回答問題時,我會祈請三寶,並且禪修,
這時自然會浮現出一些景象,一些答案,給予大家。
我不喜歡故意思維或造作出一些好聽的答案來回答問題,
而是會聽從內心自然的答案。
佛陀
我們要記得釋迦牟尼佛,隨時恭敬祂、感恩祂。
我並沒有親見佛陀或得到特別的加持。
或許這樣講起來並不太恭敬,但我真的覺得佛陀非常親切,
「 尤其每次遇到困難時,所謂的困難」
通常都是心裡的一些問題,
譬如說沮喪或失望時,我就會想起佛陀。
或許是因為我小的時候夢見過佛陀,當然並不是真正親見。
夢中所見的,並不是看到一尊佛像,
而是活生生的佛陀出現在我夢中。
從此之後,我總是在心中想著佛陀的樣子,
甚至不用刻意想也會有佛陀的像或是相貌出現在我心中,
因此我心中有任何苦痛時,自然也都消失了。
迷惑
有些人在聽聞了一些關於大圓滿的法教後,
雖然修行經驗尚未達到那樣的程度,
卻自以為是大圓滿的人了,連說話語調、身體姿勢都不一樣了。
事實上,若修行的經驗還跟不上那個程度,
但又自以為是的一件很危險的事,
會陷在迷惑的傲慢當中而不自知。
悲心
當我們打開自己的心,請看所有如父母般的眾生,
會生起一種出離、難過的感覺,
然後想要拔除他們的痛苦,這就是悲心。
綠度母
綠度母可以說是一切度母的根本和基礎。
為什麼度母是這麼重要呢?
因為在修行中,我們總會遇到障礙或者是恐懼生起時,
便需要依止一位能消除障礙及恐懼的本尊。
而這本尊即是綠度母。
因為沒有比綠度母更能夠幫助我們消除障礙與恐懼的本尊了。
慈悲的種子(一)
所有人的內在都有慈悲的種子,它存在的形式與程度有差別,
但無可否認在每個人身上都有。
事實上,慈悲猶如焊接完成的固定電路,
它是我們內在的定性,但是我們也具備將它關閉的能力。
當我們將慈悲關上時,感覺像是我們完全沒有慈悲心一般。
慈悲的種子(二)
基於這個理由,培育慈悲的種子對我們來說是很重要,
這樣我們才能夠看到自己與其他眾生的是同體不離,
才能開展出對他人的慈悲。
迴向
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